让守护“被看见” ——论法治素养与职业化、品牌化对保安形象提升的关键作用
□文/石慧芬
保安队伍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从社区门岗到大型文体活动现场,从校园守护到银行、医院、景区等公共场所安保,从治安巡逻、智能安防到金融押运……保安员的身影已遍布社会各领域。
然而,现实中保安员的公众形象与其实际价值存在显著落差: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职业认同感缺乏,队伍流动性大、业务钻研动力不足,进一步拉低社会评价,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提升保安队伍整体形象,是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队伍建设的迫切课题。
一、影响保安员职业形象的原因分析。
(一)薪酬福利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保安行业薪酬待遇、福利保障水平与岗位需求存在差距,导致职业吸引力不足,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不仅影响队伍稳定性,也增加了人才培养难度,形成“待遇与人才双向制约”的局面,制约行业专业化发展。
(二)培训体系需强化实效。
受行业人员流动频繁、培训成本高等因素影响,部分保安岗前培训内容以基础技能为主,对智能化设备操作、应急处置、法律知识等核心能力覆盖不足。培训与实践需求的脱节,不利于队伍专业素养的系统性提升。
(三)法治教育与权责认知需加强。
部分保安员对岗位权责边界理解不充分,对法律赋予的权限与义务缺乏深入认知。如在协助执法、应急处置等场景中,易因权责界定模糊引发行为失范。加强法治教育与规范化管理,是提升服务合规性的关键。
(四)职业认同感培育不足。
受行业客观条件影响,部分保安员职业归属感较弱,职业规划与技能提升动力不足。这不仅限制个人职业发展,也对队伍整体专业化进程形成阻碍,亟需通过价值引导与保障机制增强从业者认同感。
二、充分发挥法治素养与职业化、品牌化在保安形象重塑中的关键作用。
笔者认为,重塑保安形象,不在于保安员手中的权力或者是社会公众的仰望,关键在于提升法治素养与推进职业化、品牌化建设。
(一)深化保安队伍职业化建设。
第一,塑造保安队伍的专业形象,制定并推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保安职业为社会公众提供“社会安全防范”服务,需要和社会公众高频互动,因此,良好的职业形象非常重要,因此,职业要求保安员着装规范、行为规范、态度友善。实践表明,训练有素的保安员能给人留下积极的第一印象,增强公众对陌生环境治安情况的信心。反之,若保安员执勤时玩手机、态度生硬或行为粗鲁,不仅仅损害个人形象,更会削弱公众的安全感。因此,保安队伍的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建设是队伍建设的根基。
第二,明晰职责定位,强化保安员价值认同。保安员的职责主要包括:物理防范、技术防范和公共秩序维护三大领域,具有明确的社会安全防范属性。通过落实防火、防盗、防爆炸、防破坏等治安防范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置隐患,从源头上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这种“预防性安全机制”的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公众对保安队伍的信任和配合,而公众信任的建立正始于职业形象的塑造。
第三,完善保安业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制度,构建清晰的保安职业发展通道。不断推动更严格、更规范的保安业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构建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如:初级保安员→中级保安员(班长/技防专员)→高级保安员(主管/培训师)→技师、高级技师(项目经理/安全顾问),让从业者看到职业的晋升空间和发展前景,并与薪酬待遇挂钩。
(二)夯实法治素养为核心的培训体系。
第一,明晰职责边界,筑牢法治根基。应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不断强化保安员法律意识。重点讲解《保安服务管理条例》规定的保安员的职责权限和禁止行为,以及保安员履职相关的民事侵权、正当防卫、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法律知识,增强保安员的法治素养,避免民事侵权、行政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是提升保安员的整体职业形象的关键。
第二,提升智能化应用与风险管理能力。通过系统培训,将保安员塑造为会运用现代科技、智能安防系统的风险管理专家。重点培训以下内容:会用、善用对讲机、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安保机器人等,不能将高科技设备当摆设。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入并培训AI智能监控分析、无人机巡逻操作技能,提升保安行业的技能化水平,进而提升信息时代保安员数据处理、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突破公众对保安员“看门人”的刻板印象,让保安员成为公众心目中的智能安防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专家。
第三,完善保安员的全过程考核制度,保证培训实效。岗前培训考核必须聚焦法律素养和权限边界、保安员基础实操技能及职业道德,采用笔试、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严格把关,考试合格取得《保安员证》方可上岗,从源头防范侵权。在岗培训则是保安业持续发展的“驱动器”,应定期开展法律和技能培训,定期检验知识更新,如新法规学习、智能设备操作、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对保安员岗位胜任能力进行评估。考核结果还必须与职务晋升、薪酬增长、评优评先挂钩,确保持续提升保安员队伍专业素养,保证保安员具备应有的履职能力,这也是推动保安员从“看门人”变为专业的“安全守卫者”的不可或缺的机制。
(三)打造保安业文化品牌,构建“正向强化”循环,提升保安员职业归属感。
第一,打造保安业文化品牌,提升行业社会影响力。保安形象提升亟需文化赋能。各省相关部门、保安行业协会应建立激励机制(如在保安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等级评定中设置相应权重),倒逼保安从业单位和保安员队伍强化业务钻研、专注保安业务研究、精研保安实务与理论,鼓励行业加大正向宣传力度。积极借助央媒、省级媒体、行业期刊、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宣传保安员的好人好事、保安行业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保安实务与理论、智慧安防建设成效。此举旨在增进社会公众对保安员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显著提升保安行业的整体社会影响力。
第二,构建“正向强化”循环,提升保安员职业归属感。保安形象提升的基础在于保安员自身的职业自尊。必须引导保安员深刻认识到其作为专业安全守卫者的价值——在盗窃预防、火灾隐患排查、冲突处置等领域,保安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不可或缺。应积极宣传和表彰保安员的“好人好事”,评选“服务之星”,利用各类平台传播正能量,提升保安业职业形象,增强群体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激励保安员展现更优表现,最终构建起“正面行为→社会认可→职业自尊→更优行为”的“正向强化”闭环。同时,通过加强各单位内部文化建设、发挥优秀榜样引领作用等方式,着力培养保安员的团队荣誉感和职业信念感,强化其职业自尊,增强内生动力。
(四)完善薪酬与职业保障机制。
要破解保安行业的职业发展困境,扭转当前困局,需构建系统性的薪酬福利优化体系。一方面,应建立动态薪酬增长机制,将薪酬水平与职业技能等级、岗位风险责任、工作绩效深度挂钩,既激励保安员提升专业能力,也体现对高风险岗位的价值认可;另一方面,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法定福利基础上,鼓励企业提供补充商业保险、扩大健康体检范围、设置节日慰问等福利项目,切实增强从业者的职业安全感与归属感。
与此同时,行业需协同推进价格机制改革。企业应通过科学核算人力、培训、设备等成本,推动保安服务定价回归合理区间,确保服务价格能够支撑企业为保安员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与规范化培训。唯有形成“合理定价—优质服务—人才稳定”的良性循环,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行业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保安队伍从“看门人”到“安全守卫者”的形象转型,本质是基层社会现代治理模式转型的微观表现。唯有通过法治素养融入职业实践,建立专业技能自信取代身份焦虑,保安形象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保安行业才能建立真正的职业尊严,670余万保安员才能成为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力量。(作者系江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