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_马剑
在当代社会治理体系中,保安队伍作为公共安全防线的基石力量,其职业形象不仅承载着行业发展的声誉内核,更直接关联着公众安全感与社会信任度的构建。然而当前,受职业认知偏见、服务意识短板、专业能力差异等多重因素制约,保安群体的社会认同度与职业价值感仍存在提升空间。
重塑保安职业形象,既是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转型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系统性工程需从四个维度协同突破:以立体化宣传矩阵传播职业正能量,以标准化培训体系夯实专业能力基底,以精细化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以人本化理念革新服务价值导向。唯有通过强化职业荣誉感培育、深化服务细节打磨、树立行业标杆典范的多维举措,方能推动保安群体从传统“看门者”向受人信赖的“安全守护者”蜕变,真正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力量。

刻板标签亟待扭转
在北京朝阳区一处高档社区门口,“95后”保安员徐鹏拦下一辆陌生车辆,遭遇业主不耐烦地斥责:“新来的?连我都不认识?快点抬杆!”这类场景每天都在保安岗点重复上演——服务对象的轻视、职业价值的被低估,成为横亘在保安群体面前的现实困境。
“很多人觉得我们就是看大门的。”从业7年的保安队长陈力苦笑着向记者展示业主群的聊天记录,“低学历”“混日子”“态度差”等评价刺痛着每一位从业者。尽管他所在的保安队屡获表彰,在突发事件中多次见义勇为,但这些努力仍难以改变公众根深蒂固的偏见。某保安公司数据显示,大专以上学历保安员流失率高达70%,“社会认同感缺失”成为队伍流失的一大主因。
与偏见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保安群体坚实的社会贡献:2023年,各地保安从业单位和保安员共参加各种大型活动安保3万余场次,协助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7万余人,为客户和群众直接挽回经济损失23.93亿元。在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广大保安员付出了辛劳和汗水,许多保安员英勇负伤,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据统计,全国715名保安员负伤,5名保安员牺牲。全国共有5038名保安员因见义勇为等工作受到表彰。这些用热血与汗水书写的数字,勾勒出基层安全“第一道防线”的真实轮廓——从社区门卫到商场巡逻,从校园守护到应急处突,保安员织就了覆盖城市每个角落的安全网络。
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保安行业的价值与社会认知之间的鸿沟,不仅挫伤从业者的职业尊严,更制约着行业的良性发展。破除偏见、重塑形象,已成为提升行业吸引力的迫切课题。
正向宣传激活形象认知
“您听说过保安员的好人好事吗?”“我们小区保安每次见面都礼貌打招呼。”“学校门口的保安叔叔执勤很负责。”……
在北京某小区的随机采访中,居民口中零星的正面评价,与“看大门”的单一职业认知形成鲜明对冲。然而,这种碎片化的认知拼图,恰恰折射出社会对保安群体的固有印象仍未破除——那些每日在岗位上消除安全隐患的鲜活身影,正因宣传维度的缺失而沦为“隐形守护者”。
今年上半年,日照保安员徐瑞礼因“听声辩娃”视频爆红网络,甚至被央视新闻视频号转发——他能通过声音精准叫出全幼儿园300多名孩子的名字。徐瑞礼2019年3月入职徐州精诚特卫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日照分公司,多次被评为“优秀保安员”“优秀保安员标兵”,先后收到表扬信10余封、锦旗6面。然而,若非短视频传播,这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且拥有多项荣誉的保安员,或许仍不为人所知。这正体现了宣传的价值——让更多优秀保安员的身影进入公众视野。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队伍里有很多优秀保安员,他们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守护一方平安,却很少被关注到。”一位资深保安企业管理人员向记者感慨道。他认为,保安员日复一日做好本职工作,将各类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正是因为他们把危险挡在前面,才让这些贡献变得“隐形”。因此,需要主动挖掘和展现保安员的故事,让社会看见这个行业的真正价值,才能逐步扭转公众对保安工作的认知偏差。
事实上,不少保安企业已开启多元宣传实践,通过公司官网、微信公众号及与媒体合作等渠道,持续推送好人好事素材。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多家企业组建了专业宣传团队,在短视频平台推出系列纪实作品——虽没有炫目的特效,只有凌晨巡逻的步履匆匆、深夜值守的灯光孤影、处置突发状况时的专注敬业、帮扶群众时的温情瞬间,但这些直击人心的真实场景,让不少网友留言感慨“第一次看懂保安的日常”,相关视频在网络迅速传播,悄然改写着公众认知。
2023年7月24日,南京市公安局治安警察支队、南京市保安协会、南京市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保安行业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南京市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与南京广电教科频道联合打造的电视专栏《宁说保安》宣布正式上线。作为江苏省首个聚焦保安群体的电视专栏,该栏目报道模范保安事迹、展播企业文化,将保安员参与联防联控的日常搬上荧幕。正如南京保安公司管理人员所言:“多元宣传不仅增强了行业凝聚力,更让保安队伍的社会价值与责任担当被看见。”
当徐瑞礼的“听声辩娃”成为现象级传播,当巡逻记录仪里的真实场景引发共鸣,这些实践印证着一个共识:唯有将保安队伍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故事,才能让“安全守护者”的职业尊严与社会贡献同频共振,真正撕掉贴在保安群体身上的刻板标签。
多元培训筑牢形象基石
采访中,很多保安企业将培训作为提升保安形象的关键,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礼仪培训。从外在表现来看,礼仪培训能规范保安员的站姿、手势和用语,让保安员以挺拔的身姿、礼貌的态度和温暖的微笑面对公众,给人以专业可靠的直观感受。
为全面提升会员单位在客户接待、项目介绍、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沟通与服务能力,今年5月14日,贵阳市保安协会邀请IPA国际注册专业礼仪人才测评中心贵州中心的高级礼仪讲师,举办了一场保安企业行政礼仪培训会,70余家会员单位的120余名负责人及行政人员参与了此次培训。培训会上,礼仪老师通过理论讲解、情景演练、案例研讨等多种形式,围绕“保安企业行政基础礼仪”“保安企业行政实务礼仪”两大主题展开深入阐述,详细剖析了职业着装规范、商务接待流程、电话及会议礼仪、跨部门沟通技巧等关键内容,并结合行业特性,重点解读了保安服务场景中的礼仪要领。针对日常行政工作中常见的典型问题(如突发事件应对、跨部门协调矛盾等),礼仪老师借助情景演练与案例分析,细致入微地讲解了相应的处理策略。
除了礼仪培训,日常的业务技能培训也是提升形象的有效途径。今年5月17日,郑州市中原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在某岗点开展“业务技能演练”。整个演练科目贴近实战、贴近日常,涵盖了基本岗位技能、擒敌拳、消防技能、器械使用、处突演练、防汛救援等科目。随着各科目的逐一展示,全过程都体现出保安员反应迅速、技术过硬的技术水平,展现了良好的保安形象。中原保安结合队伍特点,开展多样化练兵举措,在提升队伍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加客户单位的“窗口”亮度,也进一步树立保安队伍的良好形象。
“在专业能力方面,技能培训使保安员熟练掌握智能安防设备操作及应急处突、消防救援等技能,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冷静应对,快速解决问题,让公众产生信任感。”郑州市中原保安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还有服务意识培训,能让保安员学会换位思考,用耐心和同理心与群众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困难,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塑造亲和可靠的服务形象。”
科技赋能重塑职业价值
在北京某小区门口,居民王阿姨买菜归来时对着门禁系统微笑,人脸识别闸机随即应声开启。“宋师傅,现在进出可真方便!”她笑着向正在调试设备的保安员宋强打招呼。两个月前,这里还常因访客登记问题引发争执,如今业主刷脸通行,访客只需提前在APP预约,刷身份证即可进入,登记信息还会同步推送到保安终端。让宋强尤为自豪的是,小区新装的电子围栏与高空抛物监测系统,已成功防范3起意外事故,业主群里的表扬消息更是接连不断。
宋强坦言,自打小区引入“科技装备”,业主对保安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事实上,科技赋能不仅通过智能设备与数字化管理革新了保安工作的效率与专业性,更重构了职业技能体系与服务模式。
在一场社区开放日活动中,保安公司现场演示智能安防设备的操作流程与应用场景,吸引不少业主驻足围观。一位年轻妈妈不禁感慨:“没想到现在保安工作这么高科技,把小区交给你们真放心!”该公司负责人表示,科技不仅升级了保安工作模式,更重塑了保安职业的社会形象,让这份职业更显专业价值。
近年来,众多保安公司持续加码科技投入,正让社会对保安行业的认知不断刷新。今年“五一”假日,郑州市保安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无人机团队主动融入警保联勤联动,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交通监测、车辆疏导、高速巡检、事故处置、隐患排查等工作,为公安机关及时掌握交通状况、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空中支援。期间,郑州保安集团驻市公安交管局指挥中心无人机飞手,利用5个固定式无人机机场,对中州大道、北三环、陇海路等重点路段进行全天候交通动态监测,5天内累计监测路段拥堵、交通事故信息2000余条,为交警快速疏导车辆、处置交通事故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不久前,丽水市区公园出现新奇一幕:保安巡逻队中,一只蹦跳的智能安防“机器狗”吸引众人目光。这只由浙江联和安保集团引入的巡逻卫士,瞬间成为公园里的科技“明星”。它配备摄像头与红外传感器,通过AI技术实时采集环境数据、识别潜在威胁,可完成智能巡逻、动态监测、警情预警等任务,甚至能执行高危作业。在队员远程操控下,“机器狗”还展现出跳跃、握手、跳舞、比心等技能,引得市民纷纷拍照,孩子们更是好奇地围在周边。这种兼具安全守护与科技互动的新型巡逻模式,既提升了园区安防效率,又以充满未来感的方式,让科技赋能的保安工作走进公众视野。
服务制胜赢得各界称誉
不久前,北京一场暴雨让保安队长老赵和队员们连轴转了整夜。预警响起时,老赵已带着队员冲进雨幕:疏通堵塞的下水道、扶起被狂风掀倒的自行车、用反光锥围出危险警示区,再逐户通知业主转移低洼处的车辆。豆大的雨点顺着帽檐滚进衣领,浸透的保安服紧紧裹在身上,却没一人躲进岗亭——3楼的何先生透过窗户拍下他们蹚着积水搬运沙袋的画面,在业主群写道:“今天亲眼看到保安在暴雨里来回奔跑,后背的反光条在雨夜里一闪一闪的,突然觉得特别安心。”这条带图留言瞬间引发几十条点赞,平日里沉默的保安岗,此刻成了业主群里的暖心话题。
类似老赵的故事,记者在采访中听过不少。这些保安员或许没有高大帅气的外形,却凭着真心服务赢得业主的认可与尊重。一些小区在更换服务公司时,业主委员会会特别提出要求,必须留下他们认可的保安员:“这些保安员把小区当自家管,下雨天帮老人拎菜,深夜给晚归业主留灯,换公司可以,但不能换他们。”一位业主道出了背后的逻辑——把服务做成了可触摸的安心感,自然就成了业主心中“不能换”的存在。
可以说,保安员的用心服务正是撬动职业形象升级的核心支点。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主动关怀——群众搬运大件物品时主动搭手、为提着重物的老人按停电梯、护送晚归的学生到单元门口——正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打破“冷漠值守”的刻板印象。这些虽是“举手之劳”,却在日常互动中拉近了情感距离。
如果说日常关怀是温暖人心的细流,那么突发事件中的担当则是彰显专业的“惊雷”。面对突发疾病的群众,第一时间实施急救并联系就医;发现走失的孩童,立即启动联防机制快速寻回;处理各类纠纷时,以专业话术化解矛盾……这些冲锋在前、处置果断的瞬间,清晰展现着保安员“安全守护者”的身份印记。当群众目睹保安员用对讲机调度支援的专业流程,看到他们携带AED设备奔跑的身影,“可靠”与“担当”的形象认知便在具体场景中自然建立。
当保安员将服务意识融入日常工作,从“被动执勤”转向“主动服务”,能让公众切实感受到保安工作的价值与温度。这些行动不仅重塑着职业形象,更织就了一张以信任为经纬的安全网络,这张网络的每一根丝线,都源自那些“用心服务”的朴素坚持。
为进一步提升保安队伍形象,行业专家提出了系统性建议: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优化薪资福利结构,以此吸引复合型人才加入;构建管理制度框架,从岗前培训、执勤规范到职业晋升通道形成闭环管理,为形象提升筑牢制度根基。这些举措的协同推进,不仅能实现队伍专业化素养的跃升,更将通过人才结构优化与管理效能升级的双重驱动,推动行业向标准化、职业化方向深度转型,从根本上重塑社会对保安群体的职业认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公众安全需求升级,保安行业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提升保安形象不仅是行业优化的内在需求,更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良好形象既能打破“低端化”认知,吸引高素质人才,为行业注入专业活力;又能助力拓展高端安保市场,提升服务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此外,形象提升还能增强职业荣誉感,驱动从业者主动升级技能,形成“专业形象—优质服务—品牌增值”的良性闭环,推动行业以科技化、规范化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城市安全与文明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