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亮
保安行业作为社会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群众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党建引领到规范建设,从筑牢安保防线到履行社会责任,北京长城护卫保安有限公司始终用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展现保安行业担当以及价值,在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方面不断努力。

一、用规范建设塑造安全与文明的良好形象。
保安行业的社会形象,本质上是职业精神与社会需求的双向需要。当保安队伍以规范化的职业形象融入社会中,其存在本身便成为社会秩序具象化表达的一部分,承载着群众对安全与文明的双重期待。
(一)通过组织建设将党建之魂融入队伍精神内核。
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为保安队伍注入了超越一般经济属性的精神内核。通过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公司构建起“思想建设、制度规范、实践养成”的三维培育体系:在思想层面,以党史学习、红色教育强化队员的责任意识,使“守护平安”从职业要求升华为价值信仰;在制度层面,建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制度,让党组织成为攻坚克难的核心力量,形成“关键岗位有党员领着,关键环节有党员盯着,关键时刻有党员撑着”的示范效应;在实践层面,通过志愿服务、应急响应等具体行动,将党的宗旨意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自觉行动。这种深度的党建赋能,打破了传统保安队伍的工具化定位,赋予了“政治可靠、作风过硬、服务为民”的优秀特质。
(二)通过规范建设塑造群众认同的品牌形象。
现代保安行业的竞争,本质是服务质量与品牌价值的竞争。公司将规范化建设作为发展的底层基础,涵盖了从人员招聘到服务评价的全部环节管理:在入口端,建立入职谈话、心理测评、背景审查等多维准入机制,从源头保障队伍的基本素养;在培育端,构建“基础技能—专业能力—职业素养”阶梯式培训体系,将防暴处突、消防救援、应急救援等硬技能与沟通礼仪、文明服务等软实力有机结合;在管控端,借助智慧化手段实现服务过程的透明化监管,将抽象的服务标准转化为可量化的管理指标。这种体系化的规范建设,不仅提升了保安服务的标准化水平,更在社会层面建立起对行业的专业认同——当保安队伍以统一的着装规范、专业的处置流程、文明的服务态度出现在公众视野,其本身便成为社会秩序的“可视化符号”,推动着社会对保安行业从“安保需要”向“价值认同”的转变。
(三)通过提升日常服务水平建构行业价值。
保安行业的形象提升,离不开社会对行业的需求与要求。通过将日常工作转化为价值传递的途径,公司在细微处构建起与群众的情感连接:在社区场景中,保安员的主动问候、便民服务,打破了传统保安工作的距离感,使“安全守护者”同时成为“社区共建者”;在公共场合,规范的执勤流程、文明的沟通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的规则意识,形成“保安规范—公众配合”的正向循环;在传播层面,通过7·24保安宣传活动、事迹宣讲、全员性应急消防演练等活动,将保安队伍的日常工作场景转化为社会认知的窗口,让公众看到保安职业背后的责任与付出。这种持续的价值传递,不仅提升了行业的社会美誉度,更在更深层意义上构建着“平安共建”的社会共识——当保安行业成为文明的传播者、正能量的践行者,其形象塑造便超越了行业层面,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用专业能力在社会平安治理中贡献力量。
保安行业的社会价值,最终体现在其参与社会治理效能上。当保安队伍从“单一守护”转向“群防群治”,从“人力密集”走向“精兵路线”,角色定位便发生了一定转变,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条“神经末梢”。
(一)通过警保联动从“门卫”升级为辅助力量。
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保安队伍的价值不仅在于维护责任区域内的安全,更在于辅助公安机关参与社会秩序的维护。通过公安机关构建的警保联动机制,公司实现了三个层面的参与:在信息层面,通过北京市保安行业信息化监管系统的警保联动指挥调度模块,使一线保安员成为公安机关的“眼睛”,在社会层面发现影响社会治安因素并及时向公安机关进行语音、图片、视频等立体信息报告;在行动层面,针对不同类型的警情,在公安机关指挥下明确保安队伍的先期处置职责,实现“第一时间控制现场,第一时间传递信息,第一时间展开救援”的应急效能;在资源层面,将保安队伍纳入“群防群治”“平安志愿者”体系,通过统一培训、统一调度,使其成为公安机关在基层的“手臂”。这种参与社会治理模式,既提升了治安防控的精细化水平,又激活了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主动性。
(二)通过提高专业素养来提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水平。
保安行业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构建覆盖“基础技能—专业素养—职业伦理”的能力体系。公司在技能层面,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开展模块化培训,使队员掌握防暴反恐、消防急救、应急指挥等专项技能;在素养层面,强化法律知识、沟通技巧、心理调适等综合能力培养,确保队员在复杂环境中能够依法处置、柔性沟通;在精神层面,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培育队员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使其在面对危险时能够挺身而出,在日常工作中保持职业操守。这种系统化的能力建构,使保安队伍提升了应对复杂局面需求的复合能力,既能在突发事件中发挥专业处置作用,又能在日常管理中成为群众信赖的“安全顾问”,真正实现从“体力型安保”向“顾问型安保”的转型。
(三)通过在重大任务中贡献力量来体现企业价值。
北京大型活动多,核心区域多,保安工作政治性强、难度高。作为北京保安企业,深度参与重大活动安保任务,维护首都平安,是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公司先后参与“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活动安检安保任务,以及长期为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奥林匹克公园等核心公共区域提供安保服务,既实现了保安企业在维护首都平安方面的存在价值,又展示首都保安的良好形象。
三、用践行责任诠释企业社会价值。
安全是社会的基石,保安企业作为维护社会平安的一支辅助力量,社会责任要高于经济利益。当企业将“依法经营”作为底线要求,将“服务社会”作为自觉追求,其存在便超越了经济组织的范畴,成为服务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一)通过合规经营坚守企业发展底线。
依法依规经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公司的合规建设,不仅体现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上,更蕴含于生存发展的深层意义中:在市场层面,坚守资质管理、公平竞争原则,拒绝“低价恶性竞争”乱象,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环境;在员工层面,建立完善的权益保障机制,通过合理薪酬、职业培训、晋升通道,让保安员获得尊严感与归属感,从根本上解决队伍稳定性问题;在管理层面,建立透明化的监督体系,主动接受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以合规经营赢得公众信任;在经济层面,通过足额缴纳税款,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公司已连续多年成为“纳税信用等级A级企业”。这种对法治精神的坚守,不仅为企业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产生了一定的正面示范效应。
(二)通过长效的公益服务延伸企业价值。
保安企业的公益服务,是其社会责任的具象化表达。在应急救援场景中,依托专业的安保力量与组织体系,成为政府救灾的重要补充。无论是北京山区夏季暴雨中的设备看护,还是突发火情中的应急扑救,公司保安队伍总能在第一时间响应,以训练有素的行动展现责任担当。而在常态化的社会服务中,公司这种责任意识进一步升华为长效机制落实:通过参与社区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便利性的生活帮助;通过每年向北京市“温暖基金”捐款、“党员献爱心”捐款,以及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积极组织向灾区捐款捐物等,将企业资源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定期到山区慰问高龄老人,展现社会温暖;通过环保公益、文明倡导,推动社会公共精神的培育;通过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对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这种从“即时响应”到“长效机制”的转变,体现了保安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深层理解——真正的责任担当,不仅是解决当下问题,更是致力于对美好社会的持久付出。
(三)通过落实企业责任实现社会反馈的正向循环。
长城护卫通过将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深刻感受到:规范经营能够提升企业公信力,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公益服务能够增强品牌认同,为企业的品牌形象添砖加瓦;而参与社会“群防群治”,则为企业提供了持续创新的实践场景。这种“责任—发展—责任”的良性循环,不仅使企业获得了长远发展的动力,更推动着社会对保安行业的认知向“社会平安维护者”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保安企业不再是被动的责任承担者,而是主动的社会建设者,通过自身的行动,构建起“企业发展受益于社会、反哺于社会”的正向循环。
保安企业的社会担当,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不断丰富着内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保安行业正从“安全守护者”向“社会建设者”升级。